imToken是一款专注于区块链资产管理的数字钱包

新时代如何重塑风电价值?全产业链“反内卷”锚定50亿千瓦大目标

发布时间:2025-10-31人气:

“风电行业从‘规模制胜’迈向‘价值共生’”“风电产业已从单纯的电网供电者,转变为积极投身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力量”“风机需从单一的发电设备,转变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角色”……这是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观点。

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,《风能北京宣言2.0》(以下简称《宣言2.0》)的发布,为中国风电产业划定了清晰的“路线图”:2030年累计装机达13亿千瓦,2035年不少于20亿千瓦,2060年突破50亿千瓦。这一目标背后,是中国风电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效益”的战略转向,更是行业以市场化思维破解发展瓶颈、以技术创新抢占全球先机的坚定决心。截至2025年8月底,全国风电并网容量已达5.8亿千瓦,较2020年实现翻倍,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约11%,风电已从“补充能源”跃升为“保供主力”,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。

■■从“规模第一”到“价值引领”

业内判断,风电年均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的新时代已经到来。这一节奏的背后,是中国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禀赋——“三北”地区陆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75亿千瓦,中东南部超25亿千瓦,离岸300公里范围内海上风能资源超27亿千瓦。

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,近年来,我国风电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。在技术层面,以大容量机组和超长叶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水平已领跑全球,屡创世界纪录。技术的持续突破有效推动了风电投资与建设成本的不断下降,使其已成为当前最具综合竞争力的电源之一。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,风电产业也面临着新形势与挑战。我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明确提出,到2035年,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。这一宏伟目标为风电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,预示着其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。“下一步将重点推动‘三北’地区大基地建设、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及‘风电+’融合发展,通过多元化布局确保装机目标落地。”

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,在《风能北京宣言1.0》指引下,中国风电已实现“六大突破”:装机规模实现倍增,新增和累计装机双双稳居全球第一;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,中国成为全球风电创新策源地;海上风电实现大规模开发,深远海逐步成为“主战场”;风电应用场景日益丰富,为各领域脱碳提供关键支撑;全面深化国际合作,为全球风能产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;风电的价值日益凸显,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。而《宣言2.0》提出的“五点行动纲领”——制定适配气候目标的产业规划、完善市场化政策体系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、推动集成化融合发展、深化国际合作,则为行业从“规模领先”转向“价值引领”提供了行动指南。

不过,年均1亿千瓦的新增装机目标也引发行业对“规模与效益平衡”的热议。三一重能风机研究院院长杨怀宇在会上表示:“136号文实施后,电价波动、消纳不确定性让项目收益测算变得复杂,客户最大的困惑是收益模型的改变。”他建议,行业需尽快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建设示范项目,同时推动省级电力市场向全国范围扩展,“通过更大范围的资源调配,降低局部区域的恶性竞争风险,让风电项目从‘拼规模’转向‘拼效益’”。

■■产业链协同创新是关键

“回归价值创造本质,坚守质量底线,杜绝低价恶性竞争。”《宣言2.0》中“反内卷”的倡议,直指当前风电行业痛点。近年来,随着装机量激增,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,采取“低价竞标”策略,导致项目质量下降、企业利润压缩,甚至出现“建成即亏损”的现象。潘慧敏明确表示:“国家能源局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‘反内卷’工作,通过完善市场规则、加强质量监管,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,让行业从‘价格战’转向‘价值战’。”

“去年风能展上,我们曾提出‘反内卷’是行业走向成熟健康的自律行为。这一理念要求产业链的每一环——从原材料、零部件供应商,到整机制造商,再到项目业主——都应共同珍惜并维护当前局面。”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、首席产品官、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总裁娄益民接受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前几年行业快速发展所积累的不稳定与不可靠问题,其成本不应由产业链的单一环节来承担。唯有全产业链形成共识,共同为历史遗留问题买单,通过协同合作分摊成本、共担风险,才能确保产业链的稳健与完整。这是中国风电产业摆脱低质竞争,持续保持并提升全球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。”

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总工程师、副总裁蒋勇表示,未来的风机不再是标准化产品,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、电网条件、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设计,这就要求上下游企业深度协同,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抱团发展”。

“‘内卷’已到临界点。”金风科技副董事长兼总裁曹志刚对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表示,“‘内卷’不是一天形成的,而是‘路径依赖’的结果。过去二十多年,度电成本持续下降、产能大幅提升,使整条风电产业链陷入了‘自信惯性’之中,产业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‘透支’风险。”他呼吁行业从“价格比较”转向“价值创造”,“一刀一刀把产品做好,一步一步把服务做实”。应聚焦全优供应链建设,将准入模式从“宽进严选”优化为“严进精选”,强化产业链韧性。而今年的新能源市场化改革,能够促进产业链在电力交易、用户侧直通等场景中发挥“差异化”竞争力,是“破内卷”的良好契机。

在远景能源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副总裁黄虎看来,“反内卷”的内涵远不止于价格层面,还可以体现在功率曲线、可利用率、实际发电量、合同条款等领域。“我们必须警惕一种现象:即便价格战有所平息,竞争压力也可能转移到其他非理性的竞争上面。真正的‘反内卷’,是全行业回归价值创造,坚守诚信底线,共同维护一个健康、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。”

■■中国彰显“全球引领者”地位

全球化合作则为中国风电产业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。本届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吸引了20余个国家的200余家国际企业参展,德国、丹麦等风电传统强国组建国家展团,彰显了全球市场对中国风电产业链的信心。

中船科技副总经理张晓阳介绍:“我们依托中船集团全球70%的造船市场份额和清洁能源全产业链集成创新优势,正大力推进风电+绿氢/绿氨/绿醇/海洋文旅等多业态融合示范项目落地,不久前与海外企业签订绿色甲醇合作协议,推动风电业务向绿色燃料业务延伸,全力构建‘绿色装备—绿色电力—绿色燃料—绿色航运’一体化生态链条,同时将中国的制氢氨醇技术与当地能源需求结合,破局贸易壁垒,打通出海路径,实现互利共赢。”

秦海岩建议:“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将中国的技术经验转化为国际标准,同时通过共建‘一带一路’推动产业链协同出海,从‘产品出口’转向‘技术、标准、服务一体化输出’。”

从《风能北京宣言1.0》到《宣言2.0》,中国风电产业的定位已从“全球规模第一”升级为“全球引领者”。在36亿千瓦装机目标的指引下,市场化转型为行业注入新活力,正如潘慧敏所言:“风电产业基础扎实、市场空间广阔、创新活力充沛,我们有信心推动风电持续稳定增长,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。”

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、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、全球合作的不断深化,中国风电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,成为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的“中坚力量”。

【责任编辑:李扬子 】

(责任编辑:郭健东 )
imtoken官网钱包下载
imtoken官网钱包下载
联系地址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经济开发区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电话:075-89141561
  • 联系邮箱:imtoken@admin.com
微信二维码

Copyright © 2002-2025 imtoken官网下载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:ICP备778899-1号

微信二维码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075-89141561

微信咨询
微信二维码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