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郑棋文】10月13日,首程控股旗下首程机器人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打造的“陶朱新造局”机器人科技体验店正式落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,这也是其继北京首钢园融石广场与成都春熙路两家门店后,在本月开出的第三家机器人体验店。
今年以来,机器人体验业态迎来爆发潮,行业内不少公司都在争相布局C端体验店。
9月,智元机器人具身智能体验中心在江苏无锡一景区正式开业。8月,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(ROBOT MALL)亮相北京亦庄。7月,宇树科技智能机器人的河南首个体验店在丹尼斯大卫城开业。此前的6月30日,杭州也迎来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。
机器人体验店“遍地开花”的背后,都有哪些考量?
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,机器人体验店的逐步普及,意味着产品外观、交互能力、安全性能等已达到面向大众市场展示的形态,具身智能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。
从商业策略的角度看,具身智能机器人是高价、高体验感的新物种,仅靠线上宣传难以让广大消费者建立信任。因此,线下可触、可感的沉浸式体验至关重要。
不过,虽然头部公司不约而同地采取此策略布局C端体验店,但这并不意味着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走向了C端市场。
密集开店需要高昂的店面租金和运营成本,是典型的资本驱动行为。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、需求尚未大规模爆发的当下,不少企业不惜重金布局,核心目标并非即时销量,而是抢占用户心智。
谁先建立起品牌认知与渠道网络,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掌握定价权与标准制定权。因此,当下的体验店热潮,实质上是一场关于品牌打造、生态位、商业模式的前置竞赛。
事实上,敢于将产品置于消费者审视之下,本身已是产业迈向成熟的关键一步,但这也标志着新一轮市场检验的开始——如何将好奇的流量,转变为不可或缺的需求?
门店易建,产品难造。当资本退潮后,未来属于能在应用场景中证明自身价值的企业和产品。展望前路,具身智能机器人要真正从“橱窗”走入“家庭”,仍需跨越技术可靠性、成本控制与应用场景这三重关卡。
责编:刘安琪 | 审校:张翼鹏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古筝
(责任编辑:刘畅 )Copyright © 2002-2025 imtoken官网下载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:ICP备778899-1号
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